最高检:严厉打击侵犯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随后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实现倍增的总体目标。
这时被迫调整,而一旦进入下行轨道,又可能出现快落,正所谓大起大落。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也颇感意外,于是开始考虑其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表面上看,这两种倾向方向相反,但现实中很可能互为因果,成为一个连续过程。需要强调的并非短期的产业过剩,而是从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来看的长期产能过剩。这一条经验今后仍具有重要意义。注意防止经济快落中国经济时报:在这种经济增长的转换期内,可能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风险?如何防范?刘世锦:国际经验表明,增长阶段的转换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这一时期具有超过以往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本、韩国等就在这一时期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在一些地方,政府换届后增长冲动上升,有可能助长这种倾向。
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级)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这一群体的比重到2020年将到达45%。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回到以往高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甚微,而投资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托所在。并且部分行业还有垄断,造成不平等竞争。
和高收入的发达国家比,我国劳动力相对便宜,比较优势在劳动力需要量相对多的产业,这样的产业能多发展,就能让劳动力充分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9%的增长,从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水平三分之一的低收入国家,到 2012年人均收入增加到6000美元,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并且,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有竞争力,政府不需要给这些产业中的企业保护补贴,消除了租金的来源和企业寻租的必要,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来根治腐败的问题。按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经济会最有竞争力,效率会最高
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后发展中,中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包括多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层面,政府都不应该介入企业的运行和业务发展。
应当对关键战略性行业进行改革,以推动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的增长。上述几条建议的根本在于,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法规法令,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支持,制定整体的优先政策,在出现市场危机和自然灾害时及时介入。中国理所应当地掌握着自身的发展道路,会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的目标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减缓甚至逆转环境污染、减少腐败,以及有效处理突出的社会矛盾。
垄断企业往往会利用其优势,谋求强大的政治权利,再为其所用。这对于中国环境治理也很重要。如今,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更高,所获信息量也更大。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垄断和寡头政策很少能激发创新和提升效率。
若不成功开展,中国或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法律法规还能限制官员的特权,减少腐败,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这将是过渡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够离开非政府绿色组织的参与。
政府通常限制自身在制定法律法规、货币及财政政策、行业政策中的角色。过去5年,中国发展成就突出,但现在面临的挑战也可谓紧迫而艰巨。逐步改革乃至废除户籍制度,至少能够快速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周科竞 进入专题: 结构性改革 。过去5年,中国发展成就突出,但现在面临的挑战也可谓紧迫而艰巨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两会上,由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5年中国取得的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快速发展的问题,比如资源枯竭、民众需求和国际竞争,让这些改革变得非常重要。
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各种体制的企业根据市场运营,更加依靠社会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时下的中国,户籍制度阻碍了人们更加自由的流动,成为社会成员和城乡之间不平等的重要根源。
有效、公正、独立的法制和法规体系能让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更大地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也会对损害整体利益的做法有所控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且经历着最快速变化的国家,没有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简单良方。
我希望未来5年,中国能有这些方面的成功的改革。为社会创造更多均等机会。
提高法律系统的有效性、公正性和独立性,让法律法规发挥更大作用。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增加潜在风险。尤其是,企业应该受到法律体系的充分保护。动员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才可能实现环境改善。
这样的转变,有利于促使中国经济向富有活力、高效、高质量以及减少腐败的方向过渡。现代经济体中,政府通常不干涉和参与任何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给这类企业更多发挥能动性的空间,会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创新和创造就业。以下这些方面的改革,是我个人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被证明为最重要的。
让社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中国领导人和民众在面临挑战时做出清晰判断,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的能力已被外界公认。
法律法规如能进一步让群众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将释放巨大的创造力,也能让公众对政府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很显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且经历着最快速变化的国家,没有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简单良方这对于中国环境治理也很重要。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垄断和寡头政策很少能激发创新和提升效率。
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各种体制的企业根据市场运营,更加依靠社会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动员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才可能实现环境改善。
一些快速发展的问题,比如资源枯竭、民众需求和国际竞争,让这些改革变得非常重要。法律法规还能限制官员的特权,减少腐败,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很显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且经历着最快速变化的国家,没有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简单良方。应当对关键战略性行业进行改革,以推动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的增长。